《萬歷十五年》通過記錄在16世紀中國的歷史背景下,萬歷年間朝中上下七零八落的事,折射出以德替法制度的混亂,反映了當時社會,高級官員的悲慘人生。
這本書用傳記的手法敘述了當年張居正他生前得志、揚名立萬,死后失勢、遭掘棺之恥;大英雄戚繼光在張居正生前位至“總理薊州軍務”,在張居正死后罷官家居;名士李贄失勢后,以知府身份掛冠而去;海瑞,一個富有傳奇性的人物充分重視法律的作用并且執(zhí)法不阿,但是作為一個賢傳培養(yǎng)下成長的文官,他又始終重視倫理道德的指導作用……即便是鄭貴妃、張鯨、馮保、高拱、盧鏜、也統(tǒng)統(tǒng)沒有好結(jié)果,或身敗,或名裂,沒有一個人功德圓滿。
上至天子下至平民無不成為以德替法制度的犧牲品。黃仁宇先生認為:中國兩千年來,以德替法制度,到明代為極限,這就是一切問題的癥結(jié)。
本書告訴我們在以德替法的封建專制制度下,為民、為官之人是沒有保障的。因為帝王維護或保護的不是他的子民,而是他的統(tǒng)治地位。為了帝國的傳承,帝王可以犧牲一切,包括所謂的“德”?!暗隆弊趾谓猓褪菆?zhí)法公正不阿,待人謙虛,對朋友不分高低官職。對底下臣民則應該視如兒女,這就是君王所要有的“德”。
沒有保障的為官之人整天就游手好閑,吃喝玩樂,沒有保障的為民之人不屑為朝廷盡忠,在異族的鐵蹄下,明帝國最終灰飛煙滅。我想一個國家的潮起潮落不全在于國主,民眾才是最重要的,俗話說“水能載舟,亦能覆舟”想讓船跑得快,水才是關(guān)鍵。順勢的話,朝廷會發(fā)展和快,逆勢則會慢,嚴重的話船也保不了。最后,大臣們的貪福之心也因此破滅,居民們的生活保障就得看下一個君王了。
歷史滄桑,萬歷皇帝萬世傳承的愿望隨同歷史的波濤一起消失在我們目光盡頭,漸漸的久遠……
一本書,讓我們看透了歷史的博弈平衡,看到了明代的政治家與官僚的相同于不同,也看到了現(xiàn)代發(fā)展的啟示。所以,必須要感謝黃仁宇先生的《萬歷十五年》,這本書為我打開了一個新的視角。同時也要感謝當年明月,他引導我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角度。